首页 > AG新闻中心 > 公司新闻

真人娱乐场-真人赌场|南京有个瓶子,竟位列全国文物人气榜前三……

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7:56:14    次浏览

啥?只听说过“萧何月下追韩信”,怎么萧何追蒙娜丽莎,太八卦了吧,这哪跟哪!别急别急,且听我们慢慢道来。7月16日开始,微博联合@中国文博@新浪收藏,携手国家文物局在2016年暑假推出#约会博物馆# 微博活动。活动期间特别推出“微博人气文物榜”评选,各大机构选取自家经典馆藏供网友欣赏品鉴。南京市博物总馆精挑细选,隆重推荐三大国宝参与打榜。分别是——元?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北宋?七宝阿育王塔明?嵌宝石莲纹金盒目前的人气榜单是这样的↓↓↓到目前为止,“萧何月下追韩信”一直紧追“戴金面罩铜人头像”和“蒙娜丽莎”,排名靠前。 萧何 VS 蒙娜丽莎 《蒙娜丽莎》莱奥纳多·达·芬奇画作约1503-1506年卢浮宫博物馆馆藏世界上最著名的肖像画《萧何月下追韩信》梅瓶出土于江宁区明黔宁王沐英墓南京市博物总馆馆藏用料上乘,题材稀有代表了元青花瓷最高艺术成就 咱们的“萧何”暂时没进前三,主要是因为不少人对这件国宝文物并不十分了解。现在,小编就来带你一探究竟。中国古代瓷器闻名世界,尤其以青花瓷名气最大,在世界各地的文物拍卖会上,中国元代青花瓷一直是价格最昂贵的瓷器。元青花之所以价值连城,最主要的原因是传世稀少,而画有人物图案的元青花梅瓶,全世界不超过十件。南京市博物馆收藏的元代“萧和月下追韩信”青花瓷梅瓶,是目前保存最好、艺术价值最高的一件青花瓷精品。哇!快带我看看,这梅瓶究竟啥样?这就上图! 这件梅瓶高44.1厘米,口部短小,肩部丰满浑圆,肩以下收敛明显,平底浅圈足,器形秀丽而挺拔,器身满绘青花图案,白釉处肥厚莹润,青料则浓艳幽茜,令人赏心悦目。梅瓶从上到下,通体,疏密有致绘有六层纹样,瓶口外壁绘杂宝覆莲纹,肩上部为缠枝莲花纹,花枝相连交缠,花心石榴状,叶似葫芦形,腹部主体绘人物故事纹。瓶上又没有梅花,为啥叫“梅瓶”?梅瓶又称“经瓶”,最早出现于唐代,宋、元、明之际较为流行。因史书中记载“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,故称为“梅瓶”。梅瓶上还有个精彩的故事呢!这件梅瓶上的主题图案取材于《史记》中的一个故事。快来听故事话说秦朝被农民起义推翻之后,中国大地上暴发了楚汉大战,刘邦和项羽两大势力为争夺政权兵戈相间。在战争前期,刘邦处于劣势,几乎每天都有士兵逃走。有一天晚上,士兵来报告说:“丞相萧何不见了。”刘邦一听,急忙派人去找。直到第三天早晨,萧何才回来。刘邦又生气又高兴,责问道:“怎么连你也逃走呢?”萧何说:“我是去追韩信。” 韩信本是项羽的部下。因没被重用而投奔刘邦,但刘邦只让他当了个管理粮草的小官。韩信一气之下连夜逃出军营。萧何听说后,顾不得向刘邦禀报,急忙骑马去追。他不顾夜路难行,一路策马狂奔,直到在河边发现韩信,并好言相劝将韩信追回。后来,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,韩信屡立战功,为大汉王朝立下了丰功伟绩。这就是“萧何慧眼识英雄、月下追韩信”的历史典故。 骑马骑得像风一样的男子——萧何 逃走的主人公——韩信一起来赏析这件梅瓶将这一历史典故形象生动地呈现在瓷器上。正中萧何头戴官帽正扬鞭策马,须髯飘扬,追赶韩信,一副焦虑急切的样子。韩信则牵马前行,垂袖沉思于岸边,显示出踌躇不定的神情,河中一叶轻舟,艄公持桨挺立船首,似在笑脸招呼客人上船,画中三人不同的心态,在艺人的笔下表现得淋漓尽致,细腻传神。画面布局打破了时空限制,把故事中三个不同人物用连环画的结构展现在我们的眼前,即使作为背景衬托的松、竹、梅、芭蕉,也为主题的展示营造了紧张的气氛,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。为什么这个“梅瓶”那么受重视呢?它自问世以后就引起国内外学术界,收藏界的极大兴趣。国内外一些知名专家对它的年代作了鉴定,提出是元代晚期的典型器,国宝级的一件瓷器。整件器物通体释放出幽幽的宝石般色泽,青料点染处留下透入胎骨的黑色斑点。是迄今出土文物中青花瓷器中保存最完好、艺术价值最高的元代青花瓷精品之一。瓷器是相当不容易保存的一类文物,因为易碎,稍有不慎就容易造成破损,这件“萧何追韩信”梅瓶保存极为完好。 那么,这件青花梅瓶的主人又是谁呢?它的主人,是一位了不起的大人物呢!据专家介绍,目前南京地区明代考古中,梅瓶一般出土于王侯以上墓葬中。在南京市江宁区有一座牛首山,因为埋葬明代功臣沐英将军而被称为:将军山。这件“萧何月下追韩信”梅瓶1950年前后出土于沐英墓中。是墓中发现最精美的一件陪葬品。 清顾见龙绘《沐英彩像》梅瓶主人的故事沐英是明代建国功臣之一。他是安徽凤阳府定远县人,八岁父母双亡后,被明太祖朱元璋收为义子,随朱元璋征战南北。十八岁被授帐前都尉,参与守镇江,开始担当军事要任。1381年,沐英率三十万军征讨云南。云南平定后,沐英成为镇守云南的官员,因治理有方,赢得了朱元璋器重。据史料记载,有一年,沐英奉诏入朝,朱元璋赐宴于奉天殿,赏黄金二百两。回云南之前,朱元璋抚摸着沐英的肩头说:”使我高枕没有南顾之忧的,是你沐英啊!”1392年,沐英先后接到马皇后和皇太子朱标的死讯,悲痛欲绝,以致呕血不止,终于与世长辞,终年48岁。朱元璋闻讯十分悲痛,下令把他的遗体运回南京,他被追封为黔宁王,配享太庙,赐葬江宁将军山。自此,此山成为沐氏家族墓地。沐英生前作为明代的开国勋臣,他的一生是在刀枪剑戟中度过的,梅瓶上的“萧何追韩信”图案,符合他受到君王器用的人生经历,也体现出后人对沐英忠臣义士的缅怀之情。 “萧何月下追韩信”梅瓶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(朝天宫)听了故事,才知道这梅瓶的来历不简单!不过,在我看来,制造这件青花瓷的匠人更伟大!说的对!青花瓷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制瓷匠人的一项伟大发明!美丽的元青花瓷提起元青花,不能不说一件轰动世界收藏界的大事。在2005年的伦敦拍卖会上,一件名为“鬼谷子下山”的元青花大罐被拍卖到2.3亿人民币的天价,成为当年世界最昂贵的瓷器。那么,元青花为何有这么大的魅力?就让我们从青花瓷的诞生说起。元朝是中国蒙古族统治的政权,从公元12至13世纪,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铁骑,曾跨过欧洲多瑙河畔,建立起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庞大帝国。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变得畅通无阻。大批中亚、波斯和阿拉伯的商人,工匠,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,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。青花瓷正是在这种文化融合的背景下出现的。元青花是汉族文化、波斯文化、蒙古文化结合的产物。蒙古族自古就崇尚蓝色和白色,也就是史书中记载的“尊天尚白”的文化传统。同时,伊斯兰文化以蓝色为主色调,现在的伊斯兰建筑仍然以蓝色为主。蓝白相间的青花瓷,正迎合了元代社会的审美需求。专家介绍,单从釉色上看,构成青花主体就是蓝色和白色,白色对汉族人来说更多的是一种“丧俗之色“,但对元代人来说,他们国俗尚白,以白色为吉祥之色,元代同中国进行贸易往来的中亚、西亚商人,都有波斯文化背景,据文献记载,波斯人有尚白和尚蓝的习俗。在元代以前,虽然也有极少数的点蓝、点彩的白瓷出现,但都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青花瓷。真正让青花瓷出现在世人面前的则是一种神奇的颜料。 钴 原矿石“钴”是一种以蓝色为基调的着色剂,一共分为五层色调,即最深、次深、中间、最淡和影淡。当景德镇的制瓷匠把钴作为色彩原料绘制在白釉瓷胎上,并施加透明釉,经高温还原焰一次性烧成时,他们惊喜地发现一种新的彩瓷随之诞生,这就是“青花瓷”。元代青花瓷器烧制成功,打破了以往青瓷、白瓷等只靠简单装饰的局限,使瓷器装饰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,是中国陶瓷史上一次重大的创新。 说了这么多,现在再来总结一下“萧何月下追韩信”梅瓶的重要价值。这件“萧何月下追韩信”梅瓶是元青花登峰造极的杰作,它的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。第一,这件梅瓶的用料上乘。它采用了一种名贵的“苏麻离青”的钴料,这种原料十分稀有,而且只产于中东地区,当时只能依靠进口。用它烧造的青花瓷,会呈现出蓝宝石般的鲜艳色泽,是烧造顶级青花瓷必不可少的原料之一。第二,题材稀有。中国古代瓷器题材很少有故事情节,而以花鸟、吉祥纹饰的为主,既有情节,又有人物则极为少见,而带有人物图案的元青花则更为珍贵,因为元代是元曲和杂剧发展的高峰期,产生了一大批流传千古的文学作品,如:鬼谷子下山、萧何月下追韩信、昭君出塞等,元青花是中国戏剧巅峰期的一个缩影,因此,历代瓷器题材都无法跟元青花相比拟。第三,这件梅瓶艺术价值极高,专家称它是“绘在瓷器上的中国水墨画”。画师采用了中国画中“勾、皴、点、染”等笔法,而且巧妙地运用了青花瓷器特有的清冷意境来表现月光如水的夜晚,浓淡晕染相宜,纹饰主次分明。据专家介绍,梅瓶上的蓝色深浅变化,几乎与水墨画效果一致。可见,元末制瓷艺术家独具匠心的作品在制胎、绘画、烧造等方面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。第四,青花大器难烧,由于受制瓷工艺技术的限制及窑炉温度控制的不确定等因素干扰,大件的元青花瓷器极易变形,人物绘画更为难得,因为使用钴青料烧制的器物虽然呈色浓艳,但却多晕散,聚釉处还会留有褐色的结晶斑。极大的限制了工匠的艺术创造,因此成功的人物纹青花瓷器便弥足珍贵。“萧何月下追韩信”青花梅瓶造型规整、内容丰富、画工精细、釉色温润,可以说代表了元代青花瓷的最高制作水平,它是集中国画、文学和制瓷工艺与一体的国宝级文物,不仅让我们欣赏到元青花的独特的艺术魅力,也为我们了解元明时期那段历史文化,展开了一幅生动的画卷。 啥也不说了!咱们的“萧何”这么出类拔萃,快来为他投一票,帮他追上“蒙娜丽莎”吧~↓↓↓ 点击“阅读原文”,为“萧何”投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