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7:56:14    次浏览
很多主旋律作品为何难以避免“投资是政府、得奖是目的、仓库是归宿”的命运,一味自说自话的僵化创作套路一直是痼疾所在。 很多主旋律作品为何难以避免“投资是政府、得奖是目的、仓库是归宿”的命运,一味自说自话的僵化创作套路一直是痼疾所在。2010年,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上,投资仅1500万美元的《拆弹部队》横扫全球票房飘红的影片《阿凡达》,一举拿下包括最佳影片、最佳导演等在内的六项大奖。尽管这一结果引发了人们质疑:此片属于典型的美国主旋律影片、有美化伊战的明显政治倾向,但风靡全球的好莱坞电影作为“铁盒里的大使”,巧妙利用文化创新的强势力量将其主流价值观渗透传播到全球各地,多年来已是不争的事实。不同意识形态的生命力,体现在艺术领域就是谁更具有强大的诠释力、传播力。令人遗憾的是,这些年国内主旋律电影在市场上受到了太多的扭曲和屏蔽,大多千篇一律,表现平平,处于“有理没处说、说了也传不开”的尴尬状态。在此背景之下,近期上映的影片《黄克功案件》,无论从思想深度、艺术高度还是创新力度上,都属于一部有着中国特色、中国风格、中国力量的优秀作品。坦白地说,《黄克功案件》讲述的是一起早已盖棺定论的历史案件,要想开掘出更多艺术新意来绝非易事。但此片以深邃悠远的思辨底蕴突破了严肃呆板的单向灌输,仅片中那场关于“杀”和“留”的合议庭辩论大战,就涵盖了法律平等、革命信仰、生命价值等诸多领域,既含泪浸血,又震撼人心。有评论将此片定位为依法治国的警世之作,事实上,无论是在党史上,还是在司法史、社会史上,此片都带给我们多重维度的深思启示:法律与人情的冲突、革命和道德的纠结、公平与特权的博弈……编导无不以正面强攻的姿态,进行层层剥茧的犀利追问,迫使观众在两难境地中作出自己的判断思考。政治正确无疑是主旋律的首要命题。但艺术作品如果只剩下政治,不仅是对艺术的伤害,也是对政治的伤害。很多主旋律作品为何难以避免“投资是政府、得奖是目的、仓库是归宿”的命运,一味自说自话的僵化创作套路一直是痼疾所在。《黄克功案件》则以剑走偏锋的艺术视角,取代了口号说教的惯性思维。本片第一编剧王兴东对这一点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,他在创作中再三强调“叙事角度决定了观众接受的程度”,这样才能达到“先接受后入心”的效果。为此,王兴东先生和第二编剧张志强不惜九年长征,数易其稿,把剧本当作“锯本”,甚至完全推倒人物主次关系。比如原来的剧本是以毛泽东为主角,突出他如何从严治党,“挥泪斩马谡”,后大胆改为以法官雷经天为主角,峰回路转,四两拨千斤。而对毛泽东使用特赦权的合法解释、黄克功案与张灵甫案的同期对比,以及李兴国突然拿出的红军法令等关键节点,则为影片增添了巨大的剧情张力。为了追求作品的可信度,张志强隐去创作者真名,多次将剧本念给朋友、学生和家人听,请他们根据生活直觉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。年轻导演王放放致力于将《黄克功案件》打造出“红色商业电影”的新模式,悬念十足的开场方式,已经彰显其另类的“主旋律片”理念。此后层层剥笋的剧作结构有着罗生门式的味道,严密的侦破推理犹如一部悬疑大片,都使得这部电影在众多主旋律题材中脱颖而出。真正的经典电影无论什么时代的人看,都不会觉得过时。而支撑其长盛不衰的灵魂“戏核”,一定是有着历久弥坚的思想内核。眼下为何国内多数主旋律电影成为一种过眼云烟的“应景之作”,主要原因还在于一种思考的贫困、回味的淡薄、启迪的单一,习惯于用“扁、平、浅”的流水账方式向观众宣传灌输定型定性的好人好事,这种只强调“主旋律”而很少尊重“艺术规律”的作品,因为只看重歌颂技巧而缺少暴露勇气,显得思想贫血、精神苍白,最终导致神虚气弱,传播后劲不足。艺术作品如果完全失却或淡化了自身的深刻性、批判性,那就等于自动丢弃了灵魂,化为一股股趋时应景容易飘散的艺术“轻烟”。遗憾当然不是没有,历时九年才最终拍成上映就是一个。其他诸如黄克功的杀人动机是否隐藏着特权思想的最初根源、法治与人治的千年悖论如何指向现代化路径的创建,似乎都还有更深广的探讨空间。期待此片成为探索前路的先行者,能够为主旋律创作开辟出更有益的艺术道路、拓展出更宽松的制度环境。